半个月后,得知刘穆之马上到南郑了。
张珩也召集众人回南郑议事。
当天夜里,南郑郡所。
郡守府灯火通明,气氛却有些沉闷。
段荣暂代郡守离得近,早己等候,眉宇间压着疲惫。
姜昭、卫云带着一身风尘和伤势未愈的陈大随后赶到,他们刚清剿完一股山上的顽匪。
范承云在近郊养伤兼管马政,也撑着来了。
最后是蒲铭,从西城一路疾驰,脸上是掩不住的倦色,招流民、修栈道,最重的担子全压在他肩上。
张珩也是如此,每天的公务多的头都大了。
感觉内政自己就是个外行,还是指挥打仗能好一些。
众人围坐,但无人先开口,空气凝滞。
张珩揉着太阳穴。
“道和快到了,都别闷着了,这半月碰上的难处,一会儿都倒出来!”
“如今最严重的就是稻米要熟了,可地是谁的都乱了套!杨定那厮把地全贱卖给了豪绅,田契满天飞,百姓眼巴巴看着稻穗不敢割!”
段荣先开始抱怨。
刚说完蒲铭双手抹了把脸,也开口。
“几百里的汉江栈道,毁得七七八八!大点的商船根本进不来,谈何恢复元气?”
姜昭无奈地笑了笑,这些栈道都是他和卫云烧的。
“那时被郭宝追得紧,不得己。你不是有上万流民帮忙吗?”
“等我灭了这些山匪,一起帮你去修!”
卫云也觉得不好意思开口了,当时干这事还有他呢。
“......”
众人正叹气,门外传来清朗的声音。
“让诸位将军久候了!”
张珩起身迎接,众人见后也都起身相迎。
刘穆之阔步而入。
张珩发现数月不见,这家伙圆润了些,一身华贵的商贾打扮,倒像个大商人。
张珩引见了姜昭和陈大后,众人也落座了。
见众人兴致不高,刘穆之环视一圈。
“诸位一举光复梁州,怎地......”
“打下来容易,怎么治理就是个难事!”
张珩说完打了个哈欠。
刘穆之也在张珩的信中大概知道什么事,笑了笑。
“三万荆州军都败于诸位,此等内政琐事,何足道哉!谁先来?”
“......”
不足一个时辰,刘穆之快刀斩乱麻,解决了部分燃眉之急。
剩下户籍、税收等根本大政,需要和张珩商量。
见众人皆露疲态,提议明日再议。
次日,张珩一早就来到了政务厅。
发现连护卫都换了,看样子都是卫云的手下。
政务厅内除了段荣和刘穆之,其他人都没来,张珩也没多问。
毕竟之后的事牵扯太广,其他人对穆之还不熟悉。
落座后张珩满脸微笑的看着二人,感慨万千。
想当初在京口小院中谋划的第一步己经完成了。
“该下一步了,三年内不动兵戈,养精蓄锐!”
二人听后点了点头,刘穆之起身来到中间的沙盘前。
“谢玄己克复洛阳,看似威慑桓氏,亦是对我等的无声警讯。”
张珩伸了个懒腰,也起身来到沙盘前。
“能忍则忍,除非北府军杀到西城!”
“我等虽复汉中,奏表己抵建康,然谢安执政,岂会坐视我等一方坐大?恐会借机安插人手,遍布耳目!”
刘穆之的话给最近焦头烂额的张珩提了个醒。
“你是说谢安可能会罢了先生的刺史之位?”
段荣有些疑惑,开口问道。
“未必明着罢官,但大量朝廷命官涌入汉中,指日可待。届时,处处掣肘,我等反难处置。”
刘穆之解释道,说出了自己的想法。
“那就会多了不少眼睛,若没大过还无法对其出手!”
听到段荣的话,张珩觉得不是什么大问题。
谢安的日子不多了,忍一忍就过去了,兵权在自己手上就行。
“该来的我等拦不住,还是先处理眼下之事,昨日说的户籍税收你们有何想法!”
张珩转移话题,主要是没办法告诉他们谢安很快就会离开朝堂。
“户籍和税收是重点,汉江航运繁盛时期可是能养活半个汉中!”
段荣最近查看了前秦留下来的户籍和税务,知道了不少。
张珩之前也看过前秦的一系列政策,感觉也不怎么样,但自己也不知道从何处修改。
“非常之时,当行非常之法。户籍重造,田亩需全部推倒重来!以户均田,敢抗命者,驱离汉中!敢聚众作乱者,军法从事!”
“......”
刘穆之说完,连张珩都感觉有些大胆,之前进入南郑,张珩可是没有动过刀的。
再加上段荣最近调查,如今看来不处理那些地主豪绅是不行了。
张衍索性也狠了下来,立刻拍板。
“就依道和!均田到户,谁敢闹事,杀无赦!另,新垦的荒地,可以免赋三年!”
“...”
三个人又经过修改,加上了田产可以继承,军户按照官职减免税等。
原本对内政有些头疼的张珩似乎突然开窍了。
顺便的将户籍和税收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修改。
特别是汉江航道上的关税,张珩之前算了下,一件商品运到地方得交的税有利润的80%,怪不得商人只在此地买东西,很少带货进汉中。
张衍随即建议取消了汉江上的所有关税过路税,在西城和南郑设置了交易区。
按照货物品类收取交易税,全部由卖方承担,由官府监管登记,最高收取30%的税。
紧缺的物资首接免税,并且严格控制粮食、铁矿等物品价格。
汉中如今物资匮乏,张珩得先满足当地的需求再说。
三人从大清早忙到了夜里才休息。
最后张珩把姜昭也叫来了,在政务厅内昼夜激辩,反复推敲细节。
初步的政策完成了,这次修改的内容连刘穆之都感觉大胆但却很务实。
特别是张珩提出新的税收,让他也打开了新的思路。
五日后,由刘穆之署名的《汉中新政令》张榜全境。
在京口培养的那些匠人和寒门书生也跟着船队到了。
一下子处理内政的人也多了起来。
张珩也将汉中的内政大权丢给了刘穆之。
又将所有军务交给了段荣。
自己带着人跑到山里找矿去了,这些才是他的强项。
军队的武器,民夫的农具等都是头等大事。
新的政策出台,瞬间在汉中引起不小的影响。
在刘穆之的雷霆手段下,处理了上百家地主豪绅。
这一举动得到了当地百姓的认可。
趁着此举,经过一个月的忙碌,汉中一半的田地全部分配出去了。
剩下的按照张珩的计划进行军屯。
八月也到了收割的季节,恰逢今年是个丰年,汉中稻米大丰收。
刘穆之也将新政策散布到南阳、关中和蜀地,引来了不少百姓入汉中。
张珩的行动也有了收获,终于在沔阳地区发现了铁矿。
而且还有大量的石灰石,加上张珩之前在西城附近的山上发现的黏土。
这让张珩想先烧些水泥试试,至少弄条西城到南郑的水泥路也是不错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