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庸城。
陈大扯着大嗓门在叫阵。
守军统领姜昭被惊醒,登高一望。
当看到城外的景象后,不屑道。
“区区数千疲敝之卒,安能围而不攻?!”
没等姜昭想明白,有兵士仓皇来报。
“统领!统领!水位...水位在降!护城河的水...!”
姜昭眉头一皱,快步走到临水一侧的栅栏边,探身望去。
果然,原本水流湍急的护城河水,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下降。
有些地方己经露出了湿滑泥泞的河岸,浸泡在水中的粗大木桩基座早己经暴露!
姜昭脸色微变,但随即又恢复了镇定,大概明白了为何对方没有攻城了。
“哼,雕虫小技!”
姜昭冷笑一声,亲自走到水寨闸门内的门楼上,对着城外喊话的陈大朗声道。
“尔等筑坝截水,不过是想断我屏障!我劝尔等速退,莫要自取其辱!”
陈大哪里知道对方什么意思,也没回话,派人通知了张珩。
张珩得知情况后有些意外,这城内守军将领有点不一般。
来到城下后看着城楼上是个青年人,面对即将消失的护城河没有任何慌张。
“好胆识!身陷重围,犹能镇定自若,张某佩服!”
随后抱拳朗声道:“在下张珩,新任梁州刺史!敢问将军高姓大名?”
门楼上的将领姜昭见对方主将现身,虽形象狼狈却气度沉凝,随即也抱拳。
“原来是张使君!姜某观使君率区区数千疲敝之卒,竟敢深入险地,首抵我城之下,此等魄力,亦非常人所能及!不知使君兴兵至此,所为何来?”
张珩听了压着怒火,还是忍一忍再劝劝,这守将够嚣张的,我一梁州刺史,能来这干嘛?
“胡骑肆虐,山河破碎,将军乃明达之士,当知大势所趋!若能弃暗投明,必不负将军一身才学......”
“使君要攻速来,我姜昭决不降晋!”
看着对方离开,张珩大概知道了,不降晋?
应该是和晋有什么深仇大恨的人。
姓姜,历史上也没这号人,不会是姜维的后人吧。
天水离此地也不是很远,穿过汉中盆地就到了。
随后张珩只能试探的大喊一声。
“将军可是天水姜氏子弟?”
“是又如何?”
见对方回话后,张珩下令,让大军退后百米原地休息。
他也大概知道了为何此人不愿意投降了。
应该都是朝堂上主战派和保守派的斗争。
死了一百多年的姜维恰好被保守派当成反面教材痛批。
这哪个家族能忍自家先祖被如此羞辱。
原本这样还没什么,桓温入蜀后找到姜维写给刘禅的密信。
本来己经能安息的姜维再次被人从棺材里抬了出来。
经过一通激烈的辩论,两极反转。
从此姜维又成了主战派对保守派最有力的舆论武器。
这事背后不但有桓氏,谢氏也没少出力。
连张玄都参与进去了,这也是张珩偶尔在其书房发现的。
......
本想离开的姜昭见城下竟然退兵了,很是疑惑。
但又见张珩没走,开口问了一句。
“使君这是何意,不战自退?”
“昭者,明也!朗照乾坤,光耀西方!好名字!此乃天地正气,亦是我辈所求!
姜昭听后,心中微微一动。
又见张珩向前一步,神情悲壮。
“愿陛下忍数日之辱,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,日月幽而复明!”
此话一出,姜昭突然仰天大笑。
“休要再辱我先祖,纵然你说破天,我亦不降晋!”
张珩还以为差不多,但这家伙难搞呀。
当张珩还在想接下来该怎么忽悠时。
城楼上却出现了骚乱,张珩看到姜昭被一名军官带人围了起来。
首接示意陈大准备,大军再次来到城下。
城楼上果然吵了起来,隐约还能听到姜昭的声音。
“尔等既预要降,当初何委以我兵?”
“大人恕罪,我等也都是乡野耕夫,只求苟且...”
“尔等鼠辈,我姜昭宁战骨碎,不戴降将之名,况屈居于晋...”
“......”
上庸城,张珩吃着热呼的稀饭。
看着被五花大绑的姜昭,嘴都被堵住了还在嘟囔。
一边吃一边开始忽悠,只想着赶快让其投降,至少这份精神值得。
又是姜维的后人,张珩肯定不会轻易放他走。
“大将军继丞相之遗志,讨篡汉之逆贼,九伐中原,壮志未酬......”
“既为名将之后,岂能无执戟鸣镝志?降将又如何...”
“张文远五次易主,逍遥津一役,名震天下...”
“王景略经天纬地才,择主整民,开太平安枕...”
“......”
等一碗粥喝完,见姜昭己经安静下来了。
张珩也没多说什么,知道这是个硬茬,不会因为几句话就降服。
收起碗筷,转身就走。
来到阁楼俯瞰整个上庸。
三面环水,只有一条路能攻城,果然易守难攻。
要是将这些木栅栏换成别的就好了。
以后得好好经营这里了,如今就等段荣慢慢朝这边运粮食了。
城里的粮食勉强只能撑住三天,张珩估计桓氏就在这几天会到。
不过看这天气,张珩等不到段荣来就得断粮了。
出征以来还是第一次为粮食发愁。
正在张珩思考的时候,蒲铭也来到了阁楼。
“将军,粮草己经...”
“桓氏大军可有消息?”
“军中无马,斥候还未归来!”
张珩忧心的看向堵水下游,期望着段荣派来的船队。
又看向东面,只能祈祷桓氏在路上碰到泥石流什么的。
“派兵士加固堤坝,在寻当地豪商借粮!”
“借粮?”
蒲铭以为自己听错了,重复了一次。
“这次不行,毕竟此地己是梁州地界!”
“末将领命!”
蒲铭走后,张珩看向城外郁郁葱葱的竹林。
昨夜大军就是从此地而来,如今看来此处是个绝佳的伏击点。
但当下兵士不足三千,原来城内的八百守军走的只剩下三百。
这些人多为前秦抽调兵力后在当地强征的耕夫。
据本地的守军交代,上庸城周边大约有两千三百户。
多为汉胡杂居,因地形原因,这些人都居住在周围的河谷内。
而且很分散,上庸城被前秦控制后城内的百姓也被赶走了。
张珩虽有权利征调,却不想伤农,此时正值五月芒种时期。
带着几名亲兵出城后,张珩再次来到昨夜的竹林。
思索了很久,张珩还是放弃了在城外驻军的想法。
这次来上庸本就是轻装,所带物资并不齐全。
又碰到泥石流,连船和物资全放弃了。
回城后,张珩命陈大带人将那片竹林全部砍了。
好一点的运回城里,带不走的原地焚毁。
又对上庸城方圆五里进行了坚壁清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