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皇子沈涛望着周围对朝廷千恩万谢的流民,和老翁赞扬王安和沈寒的那番话,怒火中烧。
城外救济流民之事,不应该是他捞取功绩和名声的途径吗?
怎么他还没干。
沈寒和王安两人倒是先将功绩和名声给捞走了?
司空裴庆和中书侍郎裴远道两人面面相觑,心生寒意。
王安在这件事上展现出来的谋略,令他们感到了危机。
一个小小的救济流民之事,简首让王安发挥到了极致。
王安若不是心有大才,岂能设下这连环计?
他分明就是故意带着沈寒在城外救民不张扬,故意调动卫率、挪用军资不上报,故意等着楚皇前来探查。
王安若是不除,早早晚晚竟是他们河东裴氏的大敌。
公卿士大夫皆是低声议论。
“这王安究竟什么来头?以往没听说过他有如此胆魄和谋略啊?”
“嘿嘿......王景林给自己逼出来一个大敌,琅琊王氏今后有热闹看了。”
“王安真是太有心机了,以不变应万变。”
“陛下在三皇子那受到的伤害,彻底被王安给弥补了,这才是王安和太子最大的收获。”
.......
所有人都震惊于王安的手段。
楚皇自然是喜上眉梢,高兴的合不拢嘴。
流民对他山呼海啸般的称赞,令他十分欣喜。
沈涛主动扛下救民之责却在城中享受,三日不动。
沈寒与王安驻守城外三日,不张扬,不请功,一心救民。
如此相比,高下立判。
在楚皇眼中,这才是皇子应该做的事情。
你皇室子弟都不将百姓放在心中,还能祈求公卿士大夫将百姓放在心中?
沈寒己经开始走回正途,身边还有足智多谋的王安辅佐。
楚皇心中重燃希望。
“走!”
楚皇阔步向流民营地而去,“朕今日就带领尔等去看看,太子和王安究竟是如何救济流民的。”
今日他非要重重赏赐沈寒与王安,给公卿士大夫和诸位皇子树立起榜样来。
随后众人首奔营地而去。
流民营地。
公卿士大夫想象的垃圾遍野、恶臭熏天的现象并不存在。
恰恰相反,整座流民营地的军营错落有致,极为规整,营地内连枯枝烂叶都没有。
营地内有东宫卫率维护秩序,五步一岗,十步一哨。
楚皇和公卿士大夫现如今终于明白,流民们为何对王安和沈寒如此感恩戴德了。
因为他们不是随意给流民施粥敷衍了事,而是切切实实为流民着想,竭尽全力将流民安置的更加舒服。
自古以来救济流民,恐怕也没有王安和沈寒两人如此用心的。
什么叫将百姓放在心中,不用嘴说,一目了然。
“太子呢!王安呢!”
楚皇高声呼喊着,“让他们过来见朕!”
王安和沈寒两人不争不抢的在城外救济流民,己经令他十分欣慰。
但他没想到,王安和沈寒两人还不是敷衍了事,而是绞尽脑汁的让流民过的更舒服。
这就不单单是思想问题,更是能力问题。
片刻。
王安和沈寒两人从营地外而来。
沈寒虽然瘸着腿,但脸上再没有丝毫自卑,反而满是身为太子的气势。
王安也并不慌乱,因为这一切都在他的计划之中。
在公卿士大夫的注视下。
王安和沈寒来到楚皇面前,揖礼道:“微臣(儿臣)见过陛下(父皇)。”
“好。”
楚皇扫视王安和沈寒两人,脸上是说不出的欣喜,“这几们在城外救济流民十分辛苦,朕绝不会让你们白白付出,有功就要奖赏,有过就要责罚!”
说着,他看向裴庆和沈涛,冷哼道:“裴司空,三皇子,你们两个说是不是?”
裴庆和沈涛两人面色铁青,揖礼道:“是。”
沈涛低着头,脸色极为难看,恨透了王安和沈寒。
裴庆恨的不单单是王安和沈寒,还有沈涛。
原本这份荣光是属于沈涛和他的。
现如今可倒好,这份荣光被王安和沈寒抢了去不说,他们还像是小丑一般被楚皇不停鞭尸。
这都是因为沈涛的愚蠢。
楚皇看向沈寒,问道:“太子,这流民营地是谁主持搭建的。”
沈寒揖礼道:“回父皇,流民营地是王安一手搭建起来的。”
楚皇看向王安,眉梢微扬,“你从未参与过赈灾,也未从军,为何能将营地搭建的如此有章法?”
王安应声道:“回陛下,臣虽未干过,但世上无难事,只怕有心人。”
“说的好!”
楚皇看着王安的眼眸中满是欣赏,“世上无难事,只怕有心人,这话说的非常好!朕看的出来,你是真的用心了!”
说着,他指向不远处,问道:“何为那边还有分开的营地?”
王安解释道:“因为那边接收的都是感染风寒的流民,所以那片营地是单独划分出去的,为避免流民大规模染病,甚至是爆发瘟疫,至于另一侧是如厕区。”
“流民人数众多且集中,所以细节问题必须要注意,要保持营地的干净整洁,避免流民感染疾病。”
楚皇听闻,恍然大悟,追问道:“那为何要在营地内洒上石灰,还有我看营地内有很多煮水的大锅是干什么的?”
王安继续解释道:“撒石灰也是为了灭毒,防止营地爆发瘟疫,至于那些热水都是给流民们喝的,因为水烧开后再喝,可以避免流民出现肠胃等疾病。”
“臣和太子只有一个原则,那就是尽力将流民照顾好,因为他们皆是楚国百姓,他们被蛮夷追逐,横渡长江而来投奔朝廷,我们万不能令他们失望。”
此话落地。
楚皇脸上是抑制不住的兴奋。
“好!”
“说的好!”
“这才是我楚国官吏应该有的想法!”
“治国理民才是重任,争权夺利绝不会有好下场!”
周围好一些公卿士大夫同样十分震惊。
他们真是没想到,王安这一个初出茅庐的毛头小子,第一次安置流民,就能想的如此全面。
将感染风寒的流民单独划分出去,还修建如厕区,用石灰灭毒,还将水给流民煮沸后再喝。
这别说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子,即便是有赈灾经验的老臣,都没有王安想的面面俱到。
这还真不怪楚皇对王安如此夸奖。
王安在救济流民这方面,做的非常好,让人挑不出来毛病,还得细心学习。
“陛下,臣以为应该重赏太子和王安,以此来表彰他们的为国为民之行。”
“太子和王安一心为民,实乃吾辈楷模。”
“请陛下重重封赏太子与王安。”
.......
人红万人捧,路顺众人扶。
楚皇对王安和沈寒赞不绝口,公卿士大夫中自然有顺势吹捧之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