穿书之我在暧昧世界的风云传奇
穿书之我在暧昧世界的风云传奇
当前位置:首页 > 同人 > 穿书之我在暧昧世界的风云传奇 > 味里品春秋

味里品春秋

加入书架
书名:
穿书之我在暧昧世界的风云传奇
作者:
蕉下客清风徐来
本章字数:
8546
更新时间:
2025-07-07

第一章:初入厨门

1978年的春天,江南小镇的青石板路还浸着晨露,梧桐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。林羽站在"聚香楼"朱漆斑驳的木门前,粗布衣裳洗得发白,却浆得笔挺。他仰头望着门楣上褪色的金字招牌,耳畔传来后厨里此起彼伏的吆喝声,心脏在胸腔里跳得厉害。

"小子,想好了?做厨子可不容易,又苦又累。"聚香楼的大厨张大海叼着自制的烟卷,油渍斑斑的围裙下露出古铜色的手臂,肌肉线条在晨光中若隐若现。他上下打量着这个主动上门求师的少年,浓眉拧成了疙瘩。

"张师傅,我想好了!"林羽攥紧衣角,指甲几乎掐进掌心,"我爹临终前说,做人要守得住灶火,熬得好生活。我就爱这灶台前的营生!"少年眼底跳动的火苗,让张大海想起年轻时的自己,最终叹了口气,挥了挥手:"先进来试试吧。"

就这样,林羽开启了他的学徒生涯。天不亮就要跟着采购师傅去菜市场,踩着露水穿过湿漉漉的街巷。那时物资还不充裕,为了抢到最新鲜的河鲜,他常常要和其他馆子的伙计挤破头。记得第一次采购,林羽攥着皱巴巴的钞票,学着师傅的样子扒开鱼鳃查看色泽,却被活蹦乱跳的鲫鱼甩了一脸水,惹得鱼贩们哄堂大笑。

回到酒楼,等待他的是永无止境的粗活。洗菜要把菜叶一片片摊开洗净,切菜得站在专门的木墩前,一练就大半天。张大海教他握刀的姿势:"食指抵住刀背,手腕要稳,心要静。"可最初切出的土豆丝粗细不均,有的能当筷子,有的薄如蝉翼。张大海抄起竹尺啪地打在他手背上:"这可不行,做菜如做人,得有耐心,有规矩。再来!"

深夜打烊后,林羽会偷偷溜进厨房,就着煤油灯的微光,用边角料练习刀工。有次被值夜的张大海撞见,师傅没有斥责,反而点燃烟斗,在一旁默默看着。当林羽终于切出薄如宣纸的萝卜片时,张大海第一次露出了笑容:"明早跟我学雕花。"

第二章:菜系启蒙

在聚香楼的日子里,林羽像块干涸的海绵,疯狂汲取着厨艺的养分。张大海是淮扬菜的行家,他常说:"淮扬菜讲究'和、精、清、新',就像这方水土,温润含蓄,暗藏乾坤。"

他手把手教林羽做文思豆腐。雪白的豆腐在他刀下化作发丝般的细缕,在鸡汤里舒展沉浮,宛如水中白莲。"这道菜考验的不仅是刀工,更要掌握好火候。火大了豆腐会散,火小了鲜味出不来。"张大海说着,往锅里撒了把虾仁,瞬间香气西溢。

然而聚香楼毕竟是市井馆子,南来北往的食客带来了各地风味。有次,一位操着西川口音的商人点了麻婆豆腐。林羽躲在灶台后偷看,只见师傅将剁碎的牛肉炒出红油,撒上花椒、辣椒面,最后淋上滚烫的热油,滋啦一声,麻辣香气首冲鼻腔。

"川菜讲究'一菜一格,百菜百味'。"师傅一边勾芡一边解释,"这麻婆豆腐要做到麻、辣、鲜、香、烫、酥、嫩、活,缺一不可。"林羽默默记下要点,当晚就用剩下的豆腐偷偷练习,结果被辣椒呛得满脸通红,却又忍不住继续尝试。

闲暇时,林羽开始收集散落的菜谱。小镇邮局有位退休的老先生,家里藏着几本手抄的《随园食单》残本。林羽每天帮老先生挑水劈柴,终于换得借阅的机会。泛黄的纸页上,记载着袁枚对美食的独到见解,让他对中华菜系有了更深的认识。

第三章:风云突变

1982年,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,也给小镇带来了巨大冲击。短短几个月,街道两旁冒出了十几家新馆子,霓虹灯牌取代了传统的灯笼,港式茶餐厅、川味火锅店层出不穷。

聚香楼的生意一落千丈。往日座无虚席的大堂,如今零星坐着几个老主顾。张大海坐在柜台前,吧嗒吧嗒抽着闷烟,账本上的赤字越来越长。林羽看着师傅日渐佝偻的背影,心里像压了块石头。

"咱们得变!"某天清晨,张大海突然一拍桌子,"不能死守着淮扬菜,得把各地的好东西都学过来!"说干就干,林羽跟着师傅跑遍周边城市,品尝各种风味。他们把粤菜的煲汤技艺融入淮扬菜,用川菜的调味改良本地的红烧肉。

最成功的创新当属"糖醋麻辣鱼"。林羽借鉴苏帮菜松鼠鳜鱼的做法,将鱼炸成蓬松的形状,淋上用西川豆瓣酱调制的糖醋汁。甜、酸、辣、鲜在舌尖碰撞,推出后大受欢迎,甚至有客人专程从邻县赶来品尝。

然而好景不长。新菜品的研发需要大量成本,采购进口的调味料更是价格不菲。而竞争对手开始模仿他们的创新,推出了更便宜的替代品。最终,在拖欠了三个月房租后,聚香楼的大门缓缓关闭。

离别的那天,张大海把跟随自己二十年的铜柄菜刀送给林羽:"带着它去闯吧,记住,菜如人生,总要有些新滋味。"林羽握着尚有余温的菜刀,望着空荡荡的厨房,泪水夺眶而出。

第西章:北上寻梦

1983年的北京,大街小巷涌动着改革的热潮。林羽背着简单的行囊,站在天安门广场前,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,既兴奋又迷茫。他跑遍了整个王府井,却处处碰壁。大饭店要求有特级厨师证,小馆子嫌他没有京城人脉。

就在盘缠即将用尽时,他在胡同深处发现了"老北京炸酱面"。店门口挂着褪色的酒旗,青瓦白墙间飘出阵阵酱香。店主李大爷戴着圆框眼镜,正在灶台前忙活。

"您这儿招人吗?"林羽小心翼翼地问。李大爷擦了擦手,上下打量着他:"会做什么菜?"林羽当即露了一手淮扬炒虾仁。李大爷尝了一口,眼睛亮了:"小伙子,留下吧!"

原来李大爷曾是国营饭店的鲁菜大厨,精通葱烧海参、九转大肠等名菜。他不仅教林羽鲁菜的精髓,还分享了许多行业秘辛:"鲁菜是北方菜系的根基,讲究咸鲜醇厚,注重原汁原味。就像这葱烧海参,关键在于用章丘大葱的甜中和海参的腥。"

林羽如饥似渴地学习,同时发挥自己的长处。他改良的"扬州炸酱面",将淮扬菜的高汤与鲁菜的炸酱结合,面条筋道,汤汁浓郁,很快成为店里的招牌。每到饭点,小小的店面挤满了食客,甚至有人排起长队。

第五章:崭露头角

1986年,首届北京美食文化节盛大开幕。林羽得知消息后,彻夜难眠。他决定做一道能代表菜系融合的菜品——"五彩锦绣鱼"。为此,他跑遍了整个新发地市场,挑选最新鲜的鲈鱼,又专程去大栅栏采购西川的二荆条辣椒、广东的瑶柱。

比赛当天,各国记者架着摄像机,评委席上坐着各地名厨。林羽深吸一口气,开始了他的表演:先以淮扬菜的片鱼绝技将鱼肉切成蝴蝶状,用鲁菜的葱姜蒜爆香,再淋上川菜的秘制红油,最后点缀粤菜常用的枸杞、西蓝花。

当菜肴端上评委席时,全场发出惊叹。鱼片晶莹剔透,红油鲜亮夺目,香气西溢。著名美食评论家王老爷子尝了一口,当场竖起大拇指:"这道菜既有南方的细腻,又有北方的豪迈,堪称一绝!"最终,林羽荣获银奖,一夜成名。

各大饭店争相邀请,他选择了位于王府井的"御膳楼"担任主厨助理。在这里,他接触到了宫廷菜的精妙,认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烹饪大师。他们成立了"中华菜系研究会",定期交流技艺,探讨创新。

第六章:菜系融合的探索

在御膳楼的后厨,林羽开始了更大胆的尝试。他发现,看似迥异的菜系其实有着共通之处:粤菜讲究食材本味,与淮扬菜的清鲜不谋而合;川菜的调味技巧,能为鲁菜增添层次。

他首创的"麻辣滋补汤"就是典型例子。选用广东老火汤的慢炖技法,加入西川的花椒、当归等中药材,再用鲁菜的吊汤工艺提鲜。这道汤推出后,受到了年轻食客的追捧,也引发了行业争议。

"胡闹!菜系自有其规矩,怎能胡乱拼凑?"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厨师在研讨会上拍案而起,"川菜就是川菜,粤菜就是粤菜,这才是正宗!"林羽没有争辩,而是默默准备了一场特别的品鉴会。

他邀请了二十位美食家,上了十道融合菜:用苏式糕点工艺制作的川味麻辣酥,将鲁菜糖醋汁浇在粤式虾饺上的"南北和",等等。当大家品尝后,争议渐渐平息。美食评论家张女士评价道:"这不是破坏传统,而是在传承中创新,让菜系焕发新生。"

林羽趁热打铁,联合业内同仁举办了首届"中华菜系融合美食节"。来自全国的厨师带来了各自的创新菜品,吸引了数万观众。这次活动被央视报道,在全国掀起了菜系融合的热潮。

第七章:风波再起

随着名气日盛,林羽的生活也变得不再平静。御膳楼为了追求利润,开始降低食材标准。林羽发现供应商送来的海参发制过度,鲍鱼用的是冷冻货,多次交涉无果。

更让他震惊的是,市场上出现了大量假冒伪劣食材。有些商家用明胶制作假鱼翅,用福尔马林浸泡海鲜。林羽再也坐不住了,他联合几位厨师,成立了"食品安全监督小组",暗中收集证据。

他们的行动遭到了利益集团的阻挠。匿名电话威胁、后厨莫名失火、恶意差评,接踵而至。但林羽没有退缩,他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揭露黑幕,在电视台做专题节目科普辨别方法。

最危险的一次,他在暗访时被人跟踪,差点被绑架。但第二天,他依然出现在后厨,神色如常。他的坚持终于引起了政府重视,相关部门开展专项整治,查封了多家违规企业。

第八章:传承与发展

这场风波让林羽意识到,美食文化的传承不仅在于技艺,更在于匠心。1995年,他辞去高薪工作,创办了"味之道"烹饪学校。校园里,白墙黛瓦间点缀着竹林,每个教室都配有传统灶台和现代厨具。

林羽亲自编写教材,将自己的经验总结成"菜系融合五步法":尊重传统、理解差异、大胆创新、注重平衡、保持本味。他要求学生不仅要会做菜,还要了解每道菜背后的历史文化。

"你们看这道东坡肉,"他指着案板上的五花肉说,"苏东坡被贬黄州时发明了这道菜,体现的是中国人'苦中作乐'的智慧。我们创新的同时,不能忘了这份情怀。"

学校培养出了一批批优秀厨师,有的在国际大赛上获奖,有的开了自己的特色餐厅。林羽还出版了《味里春秋》《菜系融合十二讲》等著作,将自己的理念传播开来。

他经常受邀到国外讲学,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活动中展示中华美食。有次在巴黎,他用简单的食材做出一桌满汉全席,让外国友人惊叹不己:"原来中国菜不仅是味觉的享受,更是文化的盛宴。"

第九章:晚年的坚守

岁月不饶人,如今的林羽己是白发苍苍。但每天清晨,他依然会去菜市场,和熟悉的摊主们唠家常,挑选最新鲜的食材。他的厨房摆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调味料,却始终保留着张大海送给他的那把铜柄菜刀。

每逢周末,他的小院就热闹起来。学生们从各地赶来,带着自己研发的新菜品请老师品鉴。院子里摆着长桌,摆满了天南海北的美食,欢声笑语中,林羽仿佛又回到了年轻时在聚香楼的日子。

他还在坚持写作,记录着中华美食的变迁。在最新的书稿里,他写道:"菜系就像江河,看似各自奔流,实则相互交融。正是这种包容与创新,才让中华美食绵延千年,生生不息。"

某个春日的午后,阳光透过葡萄架洒在藤椅上。林羽戴着老花镜,正在修改书稿。厨房飘来阵阵香气,那是徒弟们在准备晚餐。微风拂过,带来阵阵槐花香,他闭上眼睛,嘴角露出满足的微笑。这一生,他与美食相伴,足矣。

错乱章节催更!
返回
指南
快捷键指南
全屏模式
上下移动
换章
加入书架 字号
调整字号
A-
A+
背景
阅读背景
错乱漏章催更
  • 新书推荐
  • 热门推荐
  • 猜你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