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52章 找大野润聊聊
蒋振林他真是有苦说不出。
这些事,又不是他干的。
都是许振华在任时,仗着有三田这个大客户,养出来的一批骄兵悍将,把国内的同行和客户,几乎得罪了个遍。
现在报应来了。
人家就是坐着看你笑话,不帮你,你连一句反驳的话都说不出来。
何况,这也不是帮不帮的问题。
轴承厂这条生产线,是完全按照三田汽车的要求和产量来建的。
一辆三田轿车,四个轮子,每个轮子内外两个轮毂轴承,一共八个。
每个出厂价二十块钱,一辆车就是一百六十块。
轴承厂为了满足三田的需求,每年生产大约两万套,也就是十六万件成品。
这几乎就是全厂一整年的产值,三百二十万。
十六万件轮毂轴承,可以供应两万辆轿车。
可现在马上就到八八年了,整个国内,所有汽车厂加起来,一年的轿车产量都过不了十万辆。
这不到十万辆里,还有一大半是已经有了稳定供应商的合资车。
再退一万步说,人家那些国产车厂,早就一个萝卜一个坑,用着自己原来合作的供应商,凭什么要换掉别人,来跟你海阳轴承厂合作?
就因为你被三田甩了?
是人家吃饱了撑的吗?
蒋振林正头痛欲裂,办公室的门被敲响了。
他抬头看到是徐牧野,无力地点了点头,抬手揉着刺痛的眉心。
“小徐厂长来了。”
他朝着还在打电话的下属们摆了摆手,示意他们继续,然后对徐牧野说。
“把门关上吧。”
他实在是太累了,正好当成是片刻的休息。
徐牧野关上门,将外面的嘈杂隔绝。
他没有提吊唁的事,也没有说安慰的话,只是拉开椅子坐下,平静地抛出了一个消息。
“蒋厂长,举报胡应强走私汽配件的人,是三田的大野润。”
蒋振林的动作一顿。
“他一直在海阳,背地里搅风搅雨。”
徐牧野继续说道。
“现在胡应强倒了,他估计也快要走了,这对海阳来说,是好事。”
蒋振林愣了半天,才消化掉这个信息。
他刚想说什么,桌上的电话又尖锐地响了起来。
他看了一眼来电,皱着眉接了起来。
“喂,我是蒋振林。”
电话是银行信贷科打来的。
对方的态度倒是很客气,但说的事情,却像一块冰,贴在了蒋振林的心口上。
“蒋厂长,是这样,提醒您一下,贵厂下个月有一笔五十万的贷款,就要到期了,请提前做好还款准备。”
蒋振林知道,对方这么客气,纯粹是看在市府的面子上。
当初上马这条生产线,是市府出面做的担保。
“好的,我知道了,谢谢。”
他挂了电话,整个人像是被抽走了最后一丝力气,瘫在了椅子上。
挺过今年?
那明年呢?
后年呢?
银行欠的贷款,可不是一笔两笔,加起来是几百万的巨款。
徐牧野看着他失魂落魄的样子,开口了。
“蒋厂长,别急。”
“船到桥头自然直。”
“到时候银行要是催得太急,你又不想总去麻烦市府的话,我们红旗厂,可以先借点钱给你们周转一下。”
蒋振林猛地一愣,随即脸上浮现出一抹浓重的苦笑。
他看着徐牧野,摇了摇头。
“小徐厂长,谢谢你的好意。”
“可是……这边几十万,那边几十万,欠银行的,是几百万。”
“你红旗厂,有那么多钱吗?”
在他看来,徐牧野的红旗厂就算再能耐,也不过是个修车厂,才上马一条减震器生产线,恐怕这生产线还是借钱弄的,钱都没还清呢,还能有多少家底?
这番话,不过是年轻人出于好心的安慰罢了。
徐牧野没有跟他争辩这个。
他只是淡淡一笑。
“急也没用,天塌不下来,年总还是要过的。”
然后,他话锋一转,问出了自己今天来此的真正目的。
“蒋厂长,你这里,有那个大野润的电话吗?”
“最好是他在三田总部,或者南泰三田那边的联系方式。”
蒋振林有些意外。
“你要他的电话干什么?”
徐牧野的目光平静而深邃。
“我想跟他聊聊。”
“就聊聊胡应强的事。”
蒋振林盯着徐牧野看了很久,似乎想从他脸上看出些什么。
最终,他还是从自己那个有些破旧的公文包里,翻了半天,找出一张烫金的名片,递了过去。
“这是他之前给我的。”
他叮嘱了一句。
“这个小鬼子,心眼比针尖还小,你跟他打交道,可得千万小心些。”
南泰,三田汽车株式会社的下一步发展的重点,在这个热带国家,将会成立发展中国家里最大的生产基地。
只是现在南泰三田办公室的,窗外的天空是铅灰色的,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。
大野润烦躁地扯了扯领带,衬衫的领口已经被汗水浸得有些发黄。
就在刚才,他再一次被从东京总部打来电话的课长,用他所能想到的最屈辱的词汇,骂得狗血淋头。
轮毂轴承的问题,依然像一根鱼刺,死死卡在三田皮卡供应链的喉咙里。
而他,就是那个办事不力的废物。
办公桌上的电话,不合时宜地响了起来,尖锐的铃声像是直接钻进了他的脑髓。
大野润抓起电话,用粗暴的口吻不耐烦地吼了一句。
“喂!”
电话那头传来一个年轻男人的声音,说的却是英语。
“Hello,isthisMr.OonoJun?”
英语?
大野润的眉头拧成了一个疙瘩。
他的英语水平,仅限于一些简单的商务词汇,听得懂,但说起来就磕磕巴巴,十分丢人。
尤其是在被课长用流利的英语训斥了半个小时之后,他现在听到这个语言就生理性地感到厌恶。
“你是谁?”
他注意到了刚才电话机上的国家代码,用起了蹩脚的中文,语气里充满了不善。
“我找大野润先生。”
对方的英语依旧礼貌,却带着一种不容置喙的坚持。
“我就是!”
大野润几乎是吼出来的。
“说中文!”
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,然后换成了虽然标准但略带口音的普通话。
“我是海阳的。”
海阳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