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华之天下
大华之天下
当前位置:首页 > 历史 > 大华之天下 > 第58章 朝堂风云 抉择之困

第58章 朝堂风云 抉择之困

加入书架
书名:
大华之天下
作者:
夲圆
本章字数:
7328
更新时间:
2025-06-30

当天,阳光洒落在大华军的营帐之上,林羽准备将元朝尚书季肃等一众使者放回。营帐内,气氛略显凝重,正一道张宗演及其弟子张留孙面露犹豫之色,他们亲眼目睹了大华军火器的强大威力,心中满是忌惮,实在不愿意再返回元朝西京大同那个充满未知危险的地方。

林羽神色平静,将一封书信郑重地交给季肃,说道:“劳烦尚书大人将此信带给元朝皇帝忽必烈。”这封信,标题是《劝君赋》,其上写道:“如君当面,中华崛起己势不可挡,吾即为现世长生天,必会爱民如子,蒙古族人亦是华夏人民,华夏百族应共同开拓辉煌未来。有朋自远方来,为何弃离国都,望两天内回归华夏,共商共建共享长久安宁!”林羽此举,意在向忽必烈表明自己的立场与期望,希望能以和平的方式解决纷争,让各方百姓免受战乱之苦。

季肃接过书信,心中五味杂陈。他深知这封信的分量,也明白局势的复杂。行了一礼后,便带着一众使者快马加鞭朝着西京大同赶去。那马蹄扬起的尘土,仿佛预示着一场风暴即将在西京大同的朝堂之上掀起。

两个时辰后,季肃等人终于抵达西京大同。他们匆匆进宫,将《劝君赋》呈递给忽必烈。忽必烈坐在龙椅之上,展开书信细细查阅,脸上的表情阴晴不定。他盯着书信,久久不语,仿佛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。半刻钟后,他才缓缓将书信递给台阶下的众大臣。

众大臣依次传阅,看过之后,也都陷入了沉默。营帐内一片寂静,静得能听到每个人的呼吸声。大家都明白,这封信所带来的,不仅仅是林羽的劝降之意,更是对元朝未来走向的一次重大考验。

忽必烈见状,打破了沉默,缓缓说道:“各位爱卿,对此事有何看法,不妨各抒己见。”此言一出,朝堂之上顿时炸开了锅。以蒙古权臣组成的保守派,坚决反对投降,他们认为蒙古铁骑纵横天下,岂能向大华军低头。其中一位名叫巴图的权臣,满脸络腮胡,怒目圆睁,大声说道:“大汗,我蒙古儿郎英勇善战,怎可向那林羽屈服!我们应整顿兵马,与之一战,定能将其击退!”

而以太子真金等为代表的汉法派则有着不同的看法。真金,作为忽必烈与皇后察必的嫡长子,自幼便深受汉文化的熏陶,师从儒臣刘秉忠、王恂等。他对汉法推崇备至,倾向于推行汉法来治理国家。1273年,真金被正式册立为皇太子,兼领中书令、枢密使,成为元朝首位有明确储君身份的皇子,深度参与朝政,甚至一度代忽必烈处理政务,自然而然地被视为汉法派的核心代表。

真金站出来,神色沉稳地说道:“父皇,如今局势己然不同往昔。大华军势力渐大,且其所倡导的华夏百族共融,也并非全无道理。若执意一战,受苦的终究是天下百姓。儿臣以为,可考虑与大华军和谈,寻求和平共处之道,如此,方能保我元朝百姓安宁,国家稳定。”

保守派的大臣们听了真金的话,纷纷反驳。另一位权臣哈赤吉说道:“太子殿下,您自幼受汉文化影响,难道忘了我蒙古的荣耀与传统?和谈之举,实乃示弱,必将让我蒙古在天下人面前颜面扫地!”

汉法派的大臣们也不甘示弱,纷纷为真金辩护。一位名叫李贤的大臣说道:“哈赤吉大人,如今时代变迁,一味地依靠武力并非长久之计。大华军实力雄厚,若强行开战,胜负难料。且林羽在信中也表明,会善待我蒙古族人,与其拼死一战,不如寻求和平,共同发展。”

朝堂上,两派争论不休,各执一词。忽必烈坐在龙椅上,眉头紧皱,听着大臣们的争论,心中也是纠结万分。他深知,这一决策关乎元朝的生死存亡,容不得半点马虎。是战,是降,还是和,这个艰难的抉择,如同一块沉甸甸的巨石,压在他的心头。听了两方人的对话,忽必烈更加郁闷。

而在西京大同的街头巷尾,百姓们也听闻了一些风声。有个叫纳兰福的蒙古族年轻小伙,正与老父亲在家中谈论此事。纳兰福忧心忡忡地说:“爹,听说大华军势不可挡,朝廷现在也拿不定主意,这可如何是好啊?”老父亲叹了口气,说道:“唉,元朝廷无论西撤还是投降,只希望这战火别再烧到咱们这儿,命比什么都重要,那千亩良田和百十户佃户看来是保不住了……”

在大华军这边,林羽也在密切关注着西京大同的动向,如果对方朝廷和蒙古骑兵打算逃走,就立即进攻西京大同。他深知,忽必烈的决策将首接影响着局势的发展。是迎来和平的曙光,还是再次陷入战火的深渊,一切都还是未知数。但林羽心中坚信,只要是为了百姓的福祉,无论面对何种困难,他都将坚定不移地走下去……

当天深夜,西京大同城被夜幕笼罩,一片死寂。白日里朝堂上关于战与和的激烈争论仿佛还在空气中回荡,给这座城市增添了几分紧张与不安。

蒙古权臣们在争论之后,心中满是忧虑与恐惧。他们无法接受向大华军低头的想法,又深知大华军的实力不容小觑。他们经过一番秘密商议,最终决定三十六计走为上计,携带着家属准备逃离西京大同。

权臣巴图的府邸内,灯火通明。家仆们正忙着将一箱箱金银财宝、贵重物品搬上马车。巴图面色阴沉,一边指挥着,一边对身旁的妻子说道:“夫人,此番逃离,不知何时才能归来,你且收拾好要紧之物,切莫遗漏。”巴图的妻子满脸惊慌,泪水在眼眶中打转,说道:“老爷,咱们真的要走吗?这一走,这偌大的宅院和三千亩良田可就没了呀。”巴图长叹一声:“不走又能如何?那大华军势如破竹,若留下来,怕是性命难保。”

另一边,权臣哈赤吉也在紧张地准备着。他看着年幼的儿女,平复下心情说道:“孩子们啊,咱们这就离开这儿,去一个安全的地方。”哈赤吉轻声说道。孩子们似懂非懂地点点头,眼中透露出一丝恐惧。

这些权臣们的逃亡队伍,趁着夜色,悄悄从三十多个府邸出发,朝着城门方向汇聚。马蹄声、车轮声在寂静的夜里格外刺耳。他们如同惊弓之鸟,生怕被人发现。

然而,这么大的动静,还是引起了一些百姓的注意。有个叫朱强的汉族年轻人,被马蹄声惊醒。他从窗户偷偷望去,只见一队队人马朝着城门走去,心中不禁疑惑:“这么晚了,这些人要去哪儿?”阿强的父亲也被吵醒,他看着窗外,脸色凝重地说:“恐怕是出大事了,看马车样式是那些蒙古权臣家的,这些权臣们肯定是携家带口席卷财帛要逃跑。”

朱强心中一惊:“那咱们怎么办?”父亲无奈地摇摇头:“咱们能怎么办?只能听天由命了。只希望这场战乱别再波及到咱们老百姓。”

当权臣们的队伍来到城门下时,守城的士兵们看到这阵仗,也是一脸惊讶。巴图上前,掏出一块令牌,低声对守城将领说道:“大汗有令,让我等出城办要事,不得阻拦。”守城将领看着令牌,心中虽有疑虑,但也不敢多问,只好放行。

随着城门缓缓打开,权臣们带着家属和财宝,如潮水般涌出西京大同城。他们消失在夜色中,只留下空荡荡的街道和惶恐不安的百姓。

而在皇宫内,忽必烈得知权臣们逃离的消息后并未阻止。他独自一人坐在书房,对着那封《劝君赋》,陷入了深深的沉思。烛光摇曳,映照着他疲惫而又纠结的面容。

“到底该如何抉择?战,族人和百姓受苦,最终可能玉石俱焚;和,又怕失了蒙古的尊严,蒙古族会从此以后一蹶不振。”忽必烈喃喃自语道。

就在这时,太子真金前来求见。真金走进书房,看到父亲憔悴的面容,心中一阵心疼。见礼后说道:“父皇,儿臣以为,如今局势危急,和谈或许是唯一的出路。那些权臣们只知逞一时之勇,却不顾族人和国家百姓的安危。如今他们裹挟了大量财物逃离,是一帮只为自己私利的小人,想必是害怕大华军的势力,能逃亡一时难道能逃亡一世?”

忽必烈抬起头,看着真金,眼中满是无奈:“真金啊,你说的这些,朕又何尝不知。只是这江山社稷,岂是轻易能放下的,族人的荣华会一去不复返。”

真金跪在地上,诚恳地说道:“父皇,江山社稷固然重要,但族人和百姓的生死更为重要,昨天晚上损失了一万多精骑,还没有进对方营帐百丈范围,一个时辰就丢失一座军事重镇,咱们己经无路可走了。若能以和平的方式解决纷争,让族人和百姓免受战乱之苦,这才是真正的英明之举啊。”

忽必烈沉默良久,缓缓说道:“容朕再考虑考虑吧,明天朝堂再裁决吧……”

清晨,西京大同城的百姓们相互谈论,因为权臣们的逃离,人心惶惶。担心战火即将蔓延,纷纷收拾细软,准备城门开后随时逃离。整个城市仿佛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。

在离西京大同不远的一个小村庄里,村民们也听闻了一些风声。有个叫兰花的年轻媳妇,正和婆婆在家中收拾东西。兰花焦急地说:“婆婆,听说大华军要打过来了,那些官绅和地主的都跑了,咱们怎么办呀?”婆婆安慰道:“孩子,别急。咱们一个小村子,他们或许不会注意到。财物别被元朝的兵匪劫走,咱们先把东西收拾好,如果元兵再来抢夺财物,咱们就躲到山里去。”

而在大华军的营地,林羽正与将领们商讨着下一步的计划。“根据探子回报,西京大同城内人心惶惶,那些权臣们的逃离,必定会让元军士气大减。”林羽说道。

将领张龙兴奋地说:“大帅,这可是个好机会啊!咱们不如趁势进攻,一举拿下西京大同!”

林羽思索片刻,说道:“不可贸然行动。虽然元军士气受挫,但他们毕竟还有一定的实力,元朝廷和蒙古骑兵并未撤离。咱们还是先观察一下他们的动向,再做打算。”

就在双方都在紧张地谋划时,局势变得更加错综复杂。西京大同城的未来,以及整个天下的命运,都在这风云变幻中,等待着一个最终的抉择……

错乱章节催更!
返回
指南
快捷键指南
全屏模式
上下移动
换章
加入书架 字号
调整字号
A-
A+
背景
阅读背景
错乱漏章催更
  • 新书推荐
  • 热门推荐
  • 猜你喜欢